在不朽的诗意语文中寻找生命的远方
——甄艳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养”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
对于这句话,在我们一行人参加了12月7日在青州云门双语学院举办的王崧舟教授“诗意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暨全国特级教师统编教材精品课展示观摩研讨会之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明晰。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是最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课堂上,在“文本”和“人本”的碰撞交融中,让课堂激荡起诗意和灵气。 语文课堂需要诗意,诗意的课堂是语文教师才智与情感的进一步体现,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尤其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语文教师应追求激情的绽放、优美的意境、想像的艺术、有韵味的语言,来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富有情趣、富有灵气、富有诗意、富有魅力,从而带给自己的学生美的感染与陶冶。
学习中,无论是教育大家王崧舟、张祖庆,还是咱们的一线教师杨远滨,他们的课堂都在向我们诠释什么是诗意语文,什么是语文的诗意。如杨远滨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简短的小古文。如果直接让学生读文释义背诵,这样的话,结果可想而知,课堂干巴、没有灵气、没有血肉、只有骨头架子,可是杨老师的处理非常巧妙,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课前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一些生活用语在古文和现代文中的不同说法,如:“很棒”古文说“善”,“睡觉”为“就寝”……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课堂上,杨老师和孩子们进行了板块化学习,从引导学生读文时按节奏进行停顿,原则是不读破词语,到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再到结合注释了解意思,知道古文特点是“言简意深”,明白古文和现代文故事一样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配乐诵读,并又拓展了一篇关于司马光的小古文,让学生对古文的节奏和断句再巩固。整节课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兴趣盎然,熟读成诵,习得方法,迁移运用,课堂灵气和诗意油然而生!
我认为,一名诗意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的魅力。而今,许多语文教师除了读懂教材、备好课外,几乎不再去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觉得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这一桶水可以让学生装到杯子里,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长流水”,忽视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意境和博大精深。作为小语人,我们不想看到语文教育和“急功近利”这样的词放到一起,不想让令人惊异盈美的语文教育被任意地肢解和切割,不想看到母语的灵气与魅力离我们愈来愈远。我们希望像王崧舟教授所说的那样“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回归诗意,是语文教学应有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做有故事、有温度、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一起在不朽的诗意语文中寻找生命的远方……
诗意课堂 意蕴悠长
——张艳秋
诗意课堂,意蕴悠长。我们一行人非常有幸地参加了在古城青州云门书院举行的“智慧园丁新课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统编教材精品课展示活动”。也特别感谢学校给予的这次宝贵学习机会。一上午的时间收获满满。
首先是青州市的万静老师给我们带来《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美丽》的主题报告。在万静老师的报告中,我看到了老师们为语文改革做出的努力,也感受到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保持阅读的兴趣,浓厚阅读氛围,让学生都爱上阅读。
接着是北京市特级教师张立军老师带来的《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张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张老师一上课就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认识到两篇文章不同的文体。通过韩愈先生的一句话,让学生学会把文章读简,把一句话读成一个字,学会从文章中提炼概论出关键信息。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这种方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会读书,把书读到心里去。运用古今对话的方式,巧妙地将要落实的教学目标不漏声色地融入到古今对话的活动中。张老师让学生们全员参与,课堂上没有“吃瓜群众”,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整堂课,孩子们都在张老师既智慧又幽默风趣的启发中积极交流着,发展着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习第二篇小古文时张老师作用了同样的方法,先扶后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站在单元的角度剖析每篇文章,建立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生动活泼的课堂背后蕴藏着张老师深邃的思维。这真是一场堂别开生面的示范课,深深地吸引并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写的亮点之一就是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张老师的课堂很好的告诉了我们如何上好小古文课,让学生真正完全的融入的课堂,以读代写,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情感。教会孩子们读书的方法,弯下腰来和孩子对话。
“踏花归来马蹄香”,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在语文教学这条征途上的深度叩问与躬耕践行,更要在这条路上孜孜追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先让自己丰富起来,才能带给孩子们诗意的语文课堂。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孩子们语文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将中华文化渗透在字里行间,让学生得到陶冶,濡染其中。一个经典就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就是一汪情感,有情感滋润的生活必将璀璨。前行的路上,我们要伴着经典的旋律,沐浴着文化的阳光,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走出自己的世界。
抓住“语文味儿”
———王菲菲
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 我有幸观摩了几位教师的专业课,他们讲得十分出色,通过观摩这几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观摩这节课后的教学收获和自我反思。
第一节课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立军老师所展示的是《古人谈读书》和《忆读书》的联读课,张老师稳扎稳打,从读进去和想开去两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教孩子们如何读书。角色转换的悟读最是能抓人眼球,学生在模仿古人和现代人的一问一答中讲课文内容深刻理解于心。在这一问一答中解去了枝繁节杂老师枯燥地讲解,在问答中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课文内容。80分钟的课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和能量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在这80分钟里,我们看不到学生的一点倦意,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这大概就是“语文味儿”
第二节课是由崔云宏老师带来的《伯牙鼓琴》,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崔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到最后的熟能成颂,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崔老师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感知文章语调时,崔老师借助出现的三张音调图片进行一一配对。
通过两个人物一件事,通过伯牙地鼓,钟子期地听,一唱一和地深情朗读,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知音相遇的喜悦。
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就应该坚持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中体味文中之情,读中想象文中之景,读中感悟文中之道,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总之,要想教好文言文,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科学精致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授学生以“渔”,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侧重于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享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侧重于感悟,能用自己的话对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地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我们就会渐渐地发现:原来,教好文言文并不难!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香扑鼻来。”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先找准自我发展方向,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业务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1、继续加强词句的训练不仅要理解语句还要学会理解词句的方法进而学会理解文章内容。 2、段的教学要理解段的意思大体让学生了解每段的含义。 3、加强朗读训练默读要注意引导学生批注、勾画。能提出问题学会质疑。 4、略读课文粗知大意重在培养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 5、逐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阅读,让课堂浸满诗意
——魏琪
通过本次外出教育培训,收获很多,受益匪浅,使我真正体会到语文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艺术。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收获实在是太多了。
静下心来回味一下这半天收获的是什么?我感觉我收获的是差距,是我个人跟那些名师之间的差距,自身有一种知耻而后勉的感觉,半天的学习让我真正能够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悟,让我真正体会到重视技巧的重要性。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开悟,名师开悟不如自己顿悟。”而我却还有新的理解,我认为在名师的引领下,我们才会有自己的顿悟,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面去努力。回到学校,结合实际,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方知我要做的努力太多了。
第一,我们现在所教的语文,经过这些优秀教师的研究探讨,正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转型,正在改革中创新。而我平时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还只是在为教课文而教课文,没有真正达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课程内容”这一质的飞跃。于我而言,北京特级教师张老师这样的课,是一种境界多么高的课呀。我一直都在努力地朝这个方向靠拢,对比起来,我觉得我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点体会我是最深的。这一次观摩课,那些优秀教师的讲课,使我大开眼界,这就是跳出课文教语文呀,也就是从“教课文”向“如何教”的转型。
总之,这次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我获益良多。这次培训对于我将会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影响。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实是生活的本质,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专家们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用真情拨动学生那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创造的精神的琴弦。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
不忘初心,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
——李志青
2019年微寒的冬月,我有幸来到青州云门书院学习,一下车便被这历史悠久的古城所吸引,于是我告诉自己此次学习活动,我一定要怀惴一颗虔诚的心,清空大脑,时刻提醒自己:我不是老师,而是一个虚心求学的学生。
学习中连听了5节示范课和2个讲座,分别是刘恋老师的《惠崇春江晚景》、王崧舟老师的《墨梅》、杨远滨老师的《司马光》、张祖庆老师的《我的心儿怦怦跳》、张云杰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的文化守望》以及纪凤翔老师的《书香润童》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但又在无形中有相似之处,就是每个老师都非常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大,主动性强,所以每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王校长经常对我们说的“五度课堂”——上有温度、深度、梯度、参与度、效度的五度课堂,把学生真正当做课堂的主人看待,上好人生每节课。我想这几位老师的课就是对“五度课堂”的淋漓尽致的体现。
我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就是王崧舟老师提倡的诗意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老师们认为比较难的板块,当然也是学生学习的短板。但是王崧舟老师却能在非常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不仅让孩子们学会这首诗,而且还能让孩子们深层次的了解作者高洁的品格,甚至还能带着孩子们积累拓展很多诗句。我特别需要学习的是王老师对每句诗的讲解方法,他先提出一个小的问题,在孩子们回答出来以后采用追问的方式深层次剖析诗句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意思,在体会这种意境以后让孩子们对着这种感情反复读,在读中再品味诗句所表达的情感。而且王老师会在适当的地方出示一些与古诗内容有关的小资料,这更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欲望,而且能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我想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的孩子才有诗和远方。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成为这样的老师。不忘初心,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
纪凤翔老师的《书香润童心》的报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特别是纪老师所提倡的连廊文化,每一面墙壁都渗透着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于优美处见智慧,于无声处见德育,我想这也是徐校长每次要求我们细心认真的布置班级文化墙的原因。纪老师介绍了很多读书形式,特别是班级图书角的创建以及亲子闲暇共读我觉得我可以直接拿来借鉴,因为现在班级图书角的书没有“活”起来,最多也就同班之间进行图书漂流,这大大局限了孩子们的阅读量,我觉得不同班之间进行图书漂流是一个好方法,这样孩子们可以读到不同的书,大大提高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而且我们可以给家长提供推荐书目,让家长陪伴孩子共读,既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增加父母和孩子双方的阅读量,让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微型图书馆。在纪老师的报告中,我还有一点感触特别深,现在“三姿”一直是困扰老师们的难题,因为不管老师们如果强调,总有那么几个学生的“三姿”不够标准,如果在每次落笔前让孩子提醒孩子,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次青州之行,让我接触了很多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犹如一盏盏指路明灯,指导我前进的道路;教授专家的讲座为我指点迷津,语文大伽特级教师的观摩课让我受益匪浅。此行真可谓是一场语文盛宴,一场文学之旅,一次收获颇丰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学习,把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