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统编教材精品课展示活动反思(二)
来源:本站原创 2018-12-29

 

 

 

 

 

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朱梦迪

  马卡连柯:“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尤其是语文教学,触摸的是诗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浸润着诗意的课堂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这是青州一行结束后,留给我的最深的感受。

在聆听完青州市教学研究室的万静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阅读,让我们如此美丽——县域内整体推进阅读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报告后,我们跟学生一起上了北京的张立军老师带来的《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崔云宏老师带来的《伯牙鼓琴》两节课,名师的课堂,诗意的语言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张立军老师的《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张老师首先抛出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然后又回归课本,让学生用最短的语言概括朱熹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引导学生由“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一步步概括到“心”。然后把学生带入角色之中,扮演朱熹和结伴同游之人,张老师则站在现在人的角度抛出五个问题:读书有三到,何为三到;三到之中,可有轻重;为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若到了,又能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读书的观点。五个问题,既有对知识的掌握,又有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同样的方法到第二篇曾国藩的家书时,就基本实现了生讲,生回答,按照第一个的步骤,先收后放,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主动性,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进行到第二节课冰心的《忆读书》时,只设置了几个问题,全程援引朱熹与曾国藩的话,把两篇课文进行整合,既加深了对前两篇内容的记忆,又对本节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令人叹为观止,而且整节课的语言流畅而又蕴含深意,游刃有余的变换方式,启迪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真正读进去,想开来。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还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再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不仅仅是弯下腰,俯下身子,而是蹲在学生面前,平时学生的双眼,甚至仰视学生,给学生自信心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底气十足、落落大方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诗意语文,是尊重学生的精神诉求并能满足学生精神诉求的语文。诗意的理解,诗情的熏陶,诗境的营造,诗趣的激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以读带写,写蕴于读;因文生画,画意成诗;循文寻诗,诗化课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努力寻找一种能将浪漫的情怀和诗性的敏感融润到语文课堂中的理念与模式,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成为一种诗意的存在。

 

腹有诗书气自华

                                               ——陈艳

    2019127日有幸来参加王崧舟教授“诗意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收获颇丰!一天的时间,我们认真倾听了四节精心课堂和三个讲座,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虽然一直在学习中没有间歇,但是感受最大的不是累,而是体会到了中国诗词的美。不禁赞叹,原来语文教学可以这么诗意盎然!

    这次学习听课研讨主要是对中国古诗词的教授,这大概是我们青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不知道怎么去教授的问题,也不是说不会教,也不是掌握不住诗词的重点,而是往往就像王教授说的那样“理性为重还是诗性为重?”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听完王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作为语文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王校长一直说我们要为孩子们的25岁以后做准备,我觉得很有道理并一直贯彻执行把孩子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教给他们,以身作则。听完讲座以后,我突然明白我之前做错了,作为教师我把我的本职教学和教育工作分开了!这并不是一个矛盾体,而是一个结合体,教书和育人是一体的!不应该把二者分开来,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去教授知识。

    语文教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读书,把读书贯彻到底是我们坚守的阵地。让书香弥漫校园,让书香浸润童心,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一种修养,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谁都能明白读书对于一个人命运改变的意义,暂且不谈为荣华富贵,仕途高官……至少为了孩子在社会上能抬起头来和别人说话的资格吧!至少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接受吧!现代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试卷命题越来越重视灵活运用和思维拓展,再也不是之前的死记硬背就得高分,整个社会趋势都在摒弃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活读书,更要相信下一步,喜欢读书并落实读书的孩子才有诗和远方。

    古诗词教学的文化守望,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一字一句去释义,而是重在诗性,重在意象,重在文化传承。作文语文老师,我们要做的是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让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内隐于心,外漏于形,把教书和育人真正融为一体!

 

不可辜负的诗意课堂

                                              ——韩佳苗

“唯有诗和美食不可辜负”,之前我只是简单地听过而已,要说不可辜负“诗词”的缘由,也只是一点皮毛。这次参加了全国统编教材的精品课堂展示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令我受益匪浅。

    这次的课堂展示和优质课并不一样,既有张祖庆、王崧舟两位语文界的引领者,也有刘恋、张文杰这样的一线老师,教学风格也是各有千秋。老师在基于课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问题设置的牵引后连,让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教学主线,即使是将近一个小时的课堂时长,孩子们仍然学的不亦乐乎。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墨梅》。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注重中华文化的教学与传承,更是满腹诗文,认可孩子于无形之中,“你读的落落大方”“你是谦谦君子”这些课堂评价给我比较深的启发和借鉴。古诗教学的确应该注重查阅资料,把作者当时生活的政治背景、生活环境介绍给学生,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后,自然而然会从古诗的表面涵义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现在的我却忽视了这点。王老师并没有特意讲解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及本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各个问题,让学生融入、感悟,最后让学生明白做人要淡泊明志、做一个高洁的人,也由此总结出“托物言志”的写法。做一个爱追问的老师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老师是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戛然而止还是再深一步去挖掘学生的内心想法,课堂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

    张祖庆老师带来的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现在学生的作文一定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答案,如何去指导学生写作,呈现一篇成功作文是我面临的一大难题。关键是老师要“舍得”,舍得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舍得展示自己的习作,舍得送给学生习作攻略,学生对老师是钦佩的、仰慕的,如果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的习作,他们也一定会兴趣倍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不仅能积累语言、素材,更能打造我们由内及外的魅力所在,读书刻不容缓!

    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三个年头,每次面对的都是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材,“新手上路”的惶恐、紧张、忐忑感都会如约而至,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不会丢弃,语文课不仅是文化课,更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语文老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语文方式的立德树人,实现以中国古典诗词的立德树人。我们不仅要给学生播下文化种子,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做人的正确价值观,中华经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我们不可辜负诗和远方。

 

                                                     学无止境

                                                                                ——刘仪

2019127日“智慧园丁新课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统编教材精品课展示活动在青州云门书院啦开帷幕.大家齐聚青州、听统编教材精品课,悟小学语文教学精华.

首先由深圳市优秀教师刘恋展示了示范课《惠崇春江晚景》 和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的《墨梅》 的示范课,让我明白了我们对于诗歌以理性为重,但诗性更重要,意思重要,但意象更重要,我们让学生去学习诗歌,不是只看表面意思,只是去理解诗歌表面,而是带领孩子唤醒诗歌本身的深处。诗歌不仅是会背,更要会诵,带节奏的诵读,理解诗中深意,让学生既会读诗,又会品诗,更会诵诗。在王崧舟教授的示范课中,让我深深感受到,学习诗歌,深入去探讨其中的奥秘,拓展更多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这首诗,气势越来越强,配上音乐,更能让孩子陷在诗歌里面,从现在对于诗歌打下基础,爱上诗歌。

  听了杨远滨老师的《司马光》这篇小古文,从现代日常用语到古代用语的对照,注意朗读节奏,用图片出示等等,让我明白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小古文必须要能有所感受,为初中文言文打下基础。

  听了张祖庆老师的习作课《我的心儿怦怦跳》,让我明白了,习作越贴近真实生活,越容易让孩子有所体会,更能引起共鸣,如果老师拿出的习作是官方,孩子也只能潦草了解。所以习作课越真实,孩子也会学的越真实,才会更容易落笔。

  听了张云杰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明白文字的力量很重,用图片和视频再辅助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从而让孩子更好的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提问题,带着问题苏读书,从而深入思考。

  一整天的学习,听示范课让我深深明白“学无止境”这几个字的含义,只有不断的去听别人优秀的课,去看人家如何引导孩子学习读书,让孩子能真实的体会语文的魅力,文字的魅力,课文的魅力。教学教学,不是只有教,教会和学会是不一样的含义,教会是老师灌输给孩子的,学会是孩子自身消化之后的自己学会的。这样综合起来,教学有太多方法和需要我不断去探索和学习的,学无止境,我将带着这几个字继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奥秘,让自己会教,教会孩子会学。

 

阅读让我们如此美丽

                                 ——董桐桐

       128日,我们一行人来到青州云门书院学习,非常有幸参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统编教材精品课展示活动,也感谢学校给的这次宝贵机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是万静老师给我们带来关于学生与老师阅读的报告,万老师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应该从内心去喜好读书,要做一个虔诚的阅读者。

        接着是由北京的张立军老师带来的《古人谈读书》+《忆读书》这两个课题,在上课之前,老师让孩子们读《增广贤文》来导入。张老师语言幽默风趣,仔细品读,每句话都有一定的道理。“认识字就是读好课文的前提”,这是张老师一直在说的话,既是鼓励孩子们勇敢读书勇敢回答,又揭示了要读好课文读懂课文所必备的前提。

        在讲正课之前,老师提问了两个问题1.读过课文的请举手。2.两篇课文最大的不同点。两个问题虽比较简单,但是循序渐进式的问题,慢慢引入对第一节课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老师展示了诗人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把这句话浓缩为一个字即为“勤”,提倡学生,要把书读进去,读到心里去,由读到心里自然过渡到诗人朱熹的“读书有三到”。张老师没有泛泛的去解释字词的意思,他承接上文让学生把一篇文章读成几个字,他没有直接说答案的正确与否,而且在提问中慢慢精简,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习兴趣。接着张老师站在现在人的角度,生站在朱熹的角度开始问与答,1.读书有三到,何为三到?2.三到之中,可有轻重?3.为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4.心若到了,又能怎样?5.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读书的观点。五个问题,既有对知识的掌握,又有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最后一题联系课后习题,问题与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到第二篇曾国藩的家书时,生讲,生回答,按照第一个的步骤,先收后放,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我们所有老师都要努力去探索的。到第二节课冰心的《忆读书》时,只设置了几个问题,师读朱熹与曾国藩的话,生对应冰心女士的话,这样把两篇课文进行了融合整理,既加深了对前两篇内容的记忆,又对本节课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张老师的文化底蕴以及对课堂的把握是我要终身致力于去学习的。最后是薛炳群主任给我们带来的“基于课堂标准教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总结,我也学习到,在新的课标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借用薛主任的话“一件一件的去做,一件一件的去落实,我们小学语文才能迎来更灿烂的春天。”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的引领和学生的共同努力!